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水思想和水意象

作者: 编辑: 时间:2018-09-13 点击数: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水思想和水意象


    作者:曾萍


摘要:古代文化作品中体现水思想与水意象比比皆是。以水喻道、以水喻政、以水喻德,是古代文学中“水思想”的典型展现;以水比“愁情”、以水比“爱情”、以水比“离情”、以水比“豪情”,是古代文学中“水意象”的精彩描绘。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到“水”对我国古代人民以及文学作品的影响极其深厚。

关键词:古代文学作品;水意象;水思想;

中国有两条著名的江河———长江与黄河。正是它们养育了神州大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水”浸润了中华文明,也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说,中国的文学作品是水滋养出来的,到处充满了水的气息。

一、中国古代文化大家著作及其“水思想”的展现

“水”在中国古代文化大家的眼里代表了不同的事物,笔者在这里从哲学角度出发,阐述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水思想”,即:以水喻道、以水喻政和以水喻德,这三种思想由中国古代大家通过家喻户晓的著作展现给世人。

(一)以水喻道———代表著作《庄子》《老子》

道家思想在我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代表人是老庄———老子与庄子。在道家的一系列著作中均体现一个“道”字,“道”是万物之源,这也是老庄所认为的最高哲学范畴。在其著作《道德经》中记载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在《老子》中有这样的说法:“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等,关于水的句子很多,以上列举这些都可以看出是蕴含朴素辩证法在里面的,水是柔弱的,同时水又可以“以柔克刚”,说明凡事是具有两面性的,在某些情况下处于弱势,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又可以变得坚不可摧。

《庄子》的观点也许与现在的宇宙观差别比较大,但是其蕴含的道理,如“内圣外王”却是很实用的。庄子用寓言故事来以水喻道,“水静犹明”在他看来便是“道”的真谛。在《刻意》中有这样的句子,“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用水说明为人之道。庄子在《逍遥游》中也提到了水思想与水意象,用水的深浅影响到是否可以载大船的简单道理,说明只有注重积累才能成大器。这与量变质变的哲学理论不谋而合。

(二)以水喻政———代表著作《管子》《荀子》

“水是万物之源”,这是管子与荀子的思想。在《管子》中记载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体现的思想就是一切来源于水。在《荀子》中也有很多水思想的体现,水好比君子的德性,好比人生的道理,水又可以给人们不尽的灵感,如“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江海是怎么来的?是由小流汇集而来,这句名言就是给人启示,要勤勤勉勉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才能才能终成气候,这又与“量变质变”的哲学思想相一致。

以水喻政,“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治国思想,民众就好比是水,而“舟”则是君王、政权,是民众的力量让江山稳固,但也可以让江山瞬间崩塌,体现在现代治国方面,就是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作用。

(三)以水喻德———代表著作《孟子》《论语》

孔孟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十分盛行,在儒家思想代表作中以水喻德比较常见。在《孟子》中有这样一段记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的这句话有着十分的深意,首先引用了仲尼之意,将水的特性展现出来,同时强调水就像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如果一个人有着很高的声誉,但是这个人本身却不能够达到享有这种名望的标准是不好的,要务本求实。号召人们要学习“水”的特性,拼搏进取,坚韧不息,同时又有永不枯竭的前进动力。

孔孟思想在发扬的过程中,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董仲舒,董仲舒代表作《春秋繁露》中进一步阐述了儒家的以水喻德。《易经》中提及到世界的本源是“金木水火土”,在这五行中,水又是五行的本源,这一理论在王安石与范洪的作品中得以阐释。

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水意象”成为主要特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展现出来的“水”有很多形态:江河湖海、雨雪冰霜、酒水泪水等等,各式各样的水都被多情的文人骚客赋予不同的水意象。“水”又有很多状态:平静的止水、汹涌奔腾的水、缓缓流淌着的水等等,无论是怎样的水都被赋予独特的内在情感。从《诗经》开始的两千年间,关于“水”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水意象”主要从情感和意象方面进行理解。

(一)以水比“愁情”

李白一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无论是抽刀断水还是举杯消愁,无论是流水还是酒水都不能拯救一颗惆怅的心,江水终日流淌就像是无穷无尽的烦恼。

“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梅子黄时的雨水不断,一连数日都不放晴,这里将愁情比作连绵不断倾泻而下的雨水,十分经典。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后主李煜在其代表作《虞美人》中以水比愁情,愁情本身抽象的,看不到摸不着,将愁情比喻成远去的春水,于是这种愁变得可见可感,也可叹。

(二)以水比“爱情”

以水比“爱情”的文学作品是十分常见的,爱情、相思等主题的作品也是文人墨客从不吝惜笔墨的,水的特质清澈、纯洁,非常适合用来比爱情与相思。

《诗经》中有这么一首非常著名的作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里面提到了两次“水”的字眼,描述的都是“伊人”的所在。“伊人”是美好的,水也是美好的,去河边寻找伊人的足迹,而水正是一种爱情意象。

在温庭筠的《望江南》中,描述了为了爱情独守空闺,每日在江楼长眺望的女子,“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每日夕阳的余晖洒在江面上,水悠悠的流走,却看不到归人的帆船,最终“肠断白蘋洲”,读来让人有种肝肠寸断的感觉,这里面“水”加重了惆怅的气息。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这句名句也是至今传诵度极高的。表达的是女子对于男子的苦苦思念,两人因为距离远不能日日相见,只能靠江水寄托思念。

(三)以水比“离情”

这里说的“离情”大多指的是对友人离别的伤感。最容易想到的一句就是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描写的是汪伦与李白离别的情形,在桃花潭边,即将告别友人,桃花潭水虽有千尺深,但也比不上二人之间的深厚情谊,非常动人。

除了上一首诗之外,描写李白与友人孟浩然相送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大气磅礴热热闹闹的背景,却不能抵挡友人惜别的不舍,没有提到“离别”,单单是江上的“孤帆远影”就能让人感受到离别的气氛,透着浓重的友谊深情。

同样为李白所做的《江夏行》一诗,“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让心随着江水远去,为的是能够多陪伴朋友一程,这种细腻的写法体现出对友人远去的不舍心情。

(四)以水比“豪情”

文人墨客心中涌动的情感往往能够让他们写出能够与世人引起共鸣的作品。这种心中涌动的感情包括些许惆怅、些许欣喜,同样也有些许的豪气。以水比“豪情”在李白的诗里面体现的比较多。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道路艰难,但是却依然相信总有一天自己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努力,“乘风破浪”,在沧海中扬起风帆奋勇前进,体现的是一种豪情。

李白在《望天门山》一诗中写道“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奔腾咆哮的流水是多么的豪迈壮阔,亦如此时诗人的心境一样充满了信心与豪情,相信自己一定会像这滔滔而来的江水将所有的阻碍冲刷掉,最终会到达自己想去的地方,完成自己的梦想,这就是一种豪情。

不夸张的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是其源头。是水孕育了华夏文明,是水滋养了中国文化,是水养育了中国众多优秀的文人墨客,也是水能够以各种形态喻出世间百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是独具魅力的,是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的。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水思想与水意象的详细分析,品味“水”的魅力,传播“水”的文化,中国文化如水,澄澈而美好,渊远而流长,愿其在中华大地上生生不息,永久留存,让更多中华儿女体会到其美好,并能够将其发扬光大。

        文章出处:

        曾萍.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水思想和水意象[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6,3304,113-114+121